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宣传 > 综合要闻

广安观潮丨以为民造福的政绩赢得群众口碑

发表日期:2025-08-01 09:11:0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体: 打印此页
分享到: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树牢正确政绩观,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要苦干实干,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又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广大党员干部应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立足实际、干在实处、务求实效,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重拳整治“政绩工程”,2023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行为由违反群众纪律调整为违反政治纪律,彰显了对此类问题的严肃态度。但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仍热衷“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原党组书记、厅长李德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重庆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原主任委员蹇泽西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近期,纪检监察机关通报了多起“政绩工程”典型案例,释放出对此类问题一严到底、寸步不让的鲜明信号。
  “政绩工程”与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优良传统格格不入。“政绩工程”不仅留不下政绩,反而会贻害地方发展,甚至背负历史罪责。其危害主要体现在:透支地方财力,挤占民生投入,加剧财政风险;破坏政治生态,助长“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恶劣风气;败坏党和政府形象,削弱群众信任。政绩不在“盆景”而在民心,若领导干部沉迷于“造盆景”“垒假山”,终将被历史的浪潮吞没。
  “善除害者察其本”。“政绩工程”是领导干部为追求短期政绩,脱离实际、违背规律,以“造势”代替“造福”的行为,往往以“发展”之名,行劳民伤财之实,其背后折射出政绩观错位的政治问题。部分干部将“政绩”异化为个人升迁的筹码,陷入“唯GDP论”“唯项目论”的误区,忽视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归根结底,政绩观错位是因为党性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是广大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党员干部必须强化党性锤炼、提升党性修养,从思想深处树牢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
  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狠刹“政绩工程”歪风要从制度入手。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将民生改善、生态可持续性、债务风险防控等指标置于核心位置,扭转“唯规模论”的导向;强化全过程监督,建立重大项目公众参与机制,对立项、审批、资金使用等环节实施全方位、全流程闭环式监督;严格追责制度,无论干部是否调离、退休,只要决策失误就必须追责到底。与此同时,领导干部要树牢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干事创业,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历史终将检验一切政绩的成色。唯有摒弃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谋发展,以脚踏实地的行动惠民生,方能真正赢得群众口碑,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韶州清风”微信公众号
关注二维码